媒体视点
2025年3月18日《中国教育报》:校地协同聚合力 双向赋能促发展 ——重庆三峡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特色发展之路

对接地方需求、争取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优化学科布局、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引才育才、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是地方高校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路径。
近年来,重庆三峡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依托电子信息工程国家一流专业,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双核驱动,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促进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增强”的双向目标,探索出一条“立足地方、面向产业、创新引领”的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特色发展之路。
加强顶层设计
构建数智赋能的教育支撑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学习特征、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资源不断发生变化,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传统的教育支撑体系已不能满足时代需求。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学院的教育支撑体系急需做出相应变革。
以OBE理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以OBE(成果导向教育)为核心,反向设计课程体系。通过调研三峡库区企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能力需求,制定“岗位能力—毕业要求—课程模块”三级映射矩阵。锚定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预期应达到的岗位能力,设置毕业能力要求,建立各项毕业能力达成观测点,构建毕业能力与岗位能力达成支撑体系。梳理课程体系与学生毕业能力达成支撑体系,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及学分分布,毕业要求总学分调至160学分,其中,通识课程46.5学分(占比29.06%),实践课程39学分(占比27.38%),开设核心课程9门共27.5学分(占比17.19%)。构建课程体系与毕业能力要求支撑关系矩阵、毕业能力要求指标观测点与评价课程关系矩阵。从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开始,由内向外逐步改进和完善课程教学体系。近3年,学院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持续提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项能力素质满意度均达到95%以上。
构建数字教育资源立体化平台。推进教育数字化是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发展所需,也是改革所向,电子信息类专业成为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排头兵,积极搭建“云—端—场”的“三位一体”数字教育资源平台。一是整合云端资源。以“大手拉小手”协议帮扶形式引进高水平院校精品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提升数字化能力,积极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二是重构终端场景。利用“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数字化。三是创新场景融合。建设智慧实验室、智慧教室,实现线上教学资源和线下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虚实结合,最终构建起数字化、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推进教学达成度智慧化评价。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对标培养方案达成支撑体系,定制开发“毕业能力达成评价平台”,根据课程大纲设置课程达成度,依据达成度目标命题组卷,考试结束后扫描答卷上传系统,教师在线阅卷,得分情况分门别类归入各达成度目标,通过毕业能力达成评价平台分析学生个人课程达成情况、课程教学达成情况,综合所有课程分析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创新教育体系
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改革“单项传授式”的传统教育体系,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以及学生在高质量就业、创新创业、深造学习等方面的不同期待,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改进教学组织方式。组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以绩效考核为导向,以课程团队为抓手,推进课程建设、教研教改工作,实现教学技能提升、达成教学目标等。
破除单一评价模式。基于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创新实验室20余年的运行效果跟踪分析,打通“以赛促学、以赛代学”学分认证通道,建立起以专业竞赛成绩申请相应课程免修免考、毕业论文(设计)直接认定的学分认证机制,持续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实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培养。
探索“项目式”课程。打造“电子信息+”课程群,推进学科交叉与产教深度融合,推行“导师+项目+团队”制,学生跨年级组队,企业导师参与指导,开展项目式、探究式、协作式教学,注重过程考核,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深化校地合作
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双向赋能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积极对接区域产业需求,结合自身特色与优势,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双向赋能。
人才培养立足地方需求。实习实践教学内容深度对接地方产业需求,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与施耐德(重庆)电工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衡远科技有限公司、重庆三峡水利发电有限公司、重庆江东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重庆长安跨越车辆有限公司等达成战略合作,共建三峡绿色智造产业学院,分别建立校外联合培养基地、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合作研发中心,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工程能力,缩短“学习内容”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有效衔接。近3年,毕业生留渝率均超过50%,留在重庆市万州区工作的比例接近20%。
科学研究反哺地方发展。科学研究聚焦地方政府部门和产业发展需求,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科研课题来源于地方政府部门及区域企业,形成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智能警务装备、新能源电动汽车、三峡库区道地中药材检测、消费电子及智能家居等“学术骨干+研究生+本科生”系列科研团队,产出一系列科研成果,“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技术与应用”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智能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获第48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等。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智能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空地一体”指挥侦查系统、系列智能警务装备等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成功转化,有力促进了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维护了库区生态安全、地质安全和社会稳定,推动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进入校地协同共生的良性循环发展快车道。
(谭泽富 瞿光祥 罗仁贵 贺超)
《中国教育报》2025年03月18日第8版
上一条:2025年3月25日《中国教育在线》:重庆三峡学院2025年春季大型双选会成功举办
下一条:2024年3月18日《新华网》: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重庆三峡学院启动就业工作“赛马比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