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重庆日报》:2024年度理论热词盘点
2024年度理论热词盘点
编者按
时光荏苒,岁序更新。即将告别2024年,迎来2025年,时间的如椽之笔,一笔一划记录着我们前行的坐标。党纪学习教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等定格2024的年度记忆——这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我们每个人刻骨铭心的一年。这一年,一系列伟大成就的取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离不开思想的力量。理论是时代之光,思想是前行之旗。今天,重庆日报联合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组织专家进行多轮评选,选出“2024年度十大理论热词”,并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解读,让我们一同在“理论热词”的回忆中总结过往、展望未来。
1 党纪学习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副院长、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研究员 周家彬
2024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对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提出明确要求。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4月至7月,党纪学习教育在全党范围内有序开展。8月30日,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对党纪学习教育进行总结,审议通过《关于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
党纪学习教育聚焦解决一些党员、干部对党规党纪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等问题,以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搞清楚党的纪律规矩是什么,弄明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为目标要求;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学习重点,注重将党纪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用党规党纪校正思想和行动,真正使学习党纪的过程成为增强纪律意识、提高党性修养的过程。本次党纪学习教育是党的历史上首次开展以党纪为主题的集中性学习教育,有力强化了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加强自我约束、提高免疫能力,切实增强了忠诚干净担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于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强化遵守纪律的自觉,以严明的纪律确保全党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知行知止、令行禁止,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合力,具有重要意义。
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要常态化推进学纪、知纪、明纪、守纪,建立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综合发挥党的纪律教育约束、保障激励作用。要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推动党的纪律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加大对“一把手”、年轻干部、新提拔干部的纪律教育力度,把纪律教育融入党员、干部日常教育管理监督。要总结运用党纪学习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纪律建设对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事业的保障作用。
2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蔡之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在此基础上,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擘画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宏伟蓝图,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各方面主要任务。《决定》围绕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工作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充分体现出国家向“顽瘴痼疾”开刀的决心。
为确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认识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在方法上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在实践中始终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
3 “两大定位”
重庆三峡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李敬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重庆视察,赋予了重庆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为重庆立足西部、服务大局提供了根本指引。“两大定位”更加凸显了重庆在国家高质量发展版图中的独特作用,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两大定位”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总纲领总遵循的关键支撑。
重庆要做实“两大定位”,关键要打造“六个区”。一是要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在全国高质量发展版图中争创新地位。要通过创新制胜、制造支撑和服务赋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实现综合实力迈入全国城市前列,进一步引领带动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更好发挥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用。二是要打造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全面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完善国际物流大通道集疏运体系,为国家向西向南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新贡献。三是要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在数字化变革、国资国企改革、园区开发区改革、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大胆探索,在以改革攻坚激发发展活力内生动力上作出新示范。四是要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健全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构建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加快推进治理数字化,全面提升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在数字赋能提升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上创造新经验。五是要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增强主城都市区带动作用,以区县城和中心镇为重要载体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城乡互促共同繁荣上实现新突破。六是要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统筹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等环境治理,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守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在维护长江生态安全上展现新作为。
4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重庆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吴大兵
今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不仅饱含着人民领袖对人民的深厚情怀,更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特质,深刻阐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构建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纵深发展,高水平扩大开放;大力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升治理水平,以高质量发展不断筑牢“民生为大”的坚实物质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要求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也是美好生活的享有者。在开创、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释放人民群众思想上的主动性、增强人民群众行动上的积极性、激发人民群众实践中的创造性;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注重把准人民脉搏、回应人民关切、体现人民愿望、增进人民福祉,牢牢把握“民生问题”这个着力点,围绕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现实问题,真正做为民服务的实事,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5 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
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重庆市政治学会秘书长 吴宇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这为新时代新征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提出了新要求。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的重要任务之一。市委对标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和党中央赋予的重要战略使命和深化改革任务,深刻把握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新目标体系,围绕“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作出系统部署。从市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在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上走在前列、引领示范,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到市委六届六次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这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实践和理论探索,是持续打造“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改革成果。
重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已成型起势,接下来要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基础上,聚力打造建立智慧高效城市治理体系标志性成果,加快建设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一是以三级治理中心实体化为路径,加快建成贯通实战的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从完善职能体系、明确职责体系、建好人才队伍等方面着手,不断提升实战能力。二是以大综合一体化治理机制为路径,加快构建“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聚焦整体化构建统筹机制、一体化完善清单机制和智能化变革执法模式等重要环节,实现综合治理。三是以数字化整体智治体系为路径,加快完善韧性城市建设体制机制。聚焦智能化综合公共服务、智慧化整合公共安全和智控化集成公共应用等重点领域,不断强化数字重庆建设的赋能效应、联动效应。
6 教育强国
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胡剑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一是坚持思想引领。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要形成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二是坚持系统谋划。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四是坚持对外开放。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7 新型生产关系
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宋明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既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推进新质生产力不断向前的重要力量。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新型生产关系是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产关系,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推动新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从四个层面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一是塑造生产关系创新生态。生产关系创新统一于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之中,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演化提供制度依托,而生产力的提升又为生产关系的优化提供前提。要以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为目标,塑造有利于生产关系深度调整和升级的创新生态。二是推动科研生产机制改革。推动科研生产体制改革,构建更具活力的科研创新生态体系,是形成新质生产力进而推动新型生产关系产生的现实路径。加快形成新型科研生产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为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注入最强劲的动能。三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着力打破部门和行业壁垒,鼓励跨界合作和资源共享,加快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创新体制机制。将人工智能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技术攻坚方向,补齐战略性新兴科学技术发展短板。四是构建系统化的资源配置体系。针对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资源匹配更加精准、供需信息更加透明、配置效率更加高效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构建数字技术赋能的新型资源配置方式,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构建新型生产关系。
8 未来产业
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张晓平
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经济增长的最活跃力量。作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产业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增强产业链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1月29日,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这是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形成地区发展新动能”。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培育工作,制定了《重庆市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4—2027年)》。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总体格局的基础上,对18个“新星”产业动态完善、进一步聚焦,形成“6+3”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包括空天信息、生物制造、前沿新材料、氢能核能及新型储能、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优先发展的6大高成长未来产业及其26个细分方向,脑机接口及脑科学、光子与量子技术、沉浸技术等探索发展的3大高潜力未来产业及其12个细分方向。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庆将实施前沿技术创新策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优质企业主体培育、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应用场景牵引、高端创新人才汇聚六大行动。发展未来产业有助于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未来产业的发展将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为百姓带来更加智能、便捷、高效的产品和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9 低空经济
重庆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陈洪伟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全国两会首次将“低空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新增长引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发展低空经济”,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低空经济涉及交通物流、农林植保、巡检救援、文体旅游等领域,也涉及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行业,既包括通用航空,又融合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是一种多领域协调发展、极具活力与创造力的综合经济形态,具有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产业链条长等特点,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方向,已成为我国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抢占发展机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布局。
当前,我国低空经济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国家在加大空域开放、促进低空技术创新等方面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多个省市出台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和产业政策,各产业资本和企业纷纷布局低空经济,2024年被视为“低空经济发展元年”。但我国低空经济才起步,与广域互联、泛在感知、智能控制、精准监管、安全可靠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积极稳妥推进发展。一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自主可控,打造新型工业化典范。二要抓好顶层谋划,统筹布局低空产业体系、空天地一体化通信导航监视体系、低空起降与服务站点体系等基础设施。三要丰富低空产品与应用场景,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迭代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低空产品,深度开发政务服务、特定行业、新兴消费等方面的应用场景。四要营造低空产业良好生态,持续完善相关法规标准,抓好空域协同管理、低空人才培养、重大科技攻关等,助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形成新动能新优势。
10 文化旅游强市
重庆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政治学所副所长、研究员 黄意武
建设文化旅游强市是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重要支撑。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全国旅游发展大会部署,2024年11月15日,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召开,明确了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新愿景与新路径。近年来,重庆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建设,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围绕“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目标,不断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打造了一系列重点精品旅游线路,培育了一批文化旅游消费新产品新场景,创建了多个国家级文旅消费集聚区,吹响了文化旅游强市的冲锋号。
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强市建设,要以“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地、西部地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引领地”为目标,不断提升重庆在全国的辨识度和影响力。一要坚持守正创新。着力完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推动文化旅游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培育具有巴渝文化特色和产业特色的文旅IP,加快开发主体化、体系化的文旅品牌,激发文旅领域创新创造活力。二要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放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旅游魅力的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系列主题旅游”深度融合的产业体系,丰富优质文旅资源供给和服务供给。三要坚持数字赋能。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字文创产业,加快文化的动漫化、游戏化、影视化拓展,培育数字景区、智慧旅游、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等“线上文体游娱”新业态,构建嵌入式的沉浸体验环境,进一步提升文旅体验的满意度。
详见链接https://m.cqrb.cn/cqrb/2024-12/23/009/content_rb_258852.htm
上一条:2024年12月23日《重庆武警》:和谐军营 | 今天,我和军营有个约定!(重庆三峡学院学生走进军营,“沉浸式”体验军营生活,“零距离”接受国防教育。)
下一条:2024年12月23日《重庆日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一体化改革创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