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速体育app下载

图片

媒体视点

首页 / 媒体视点 / 正文

2024年1月1日《新重庆-重庆日报客户端》:网评大赛10|AI复活产业链:技术快进下的伦理警钟

日期:2024年01月02日 16:10 作者: 关注:

重庆三峡学院赵佳欣

近日,用AI“复活”逝者一事,引发了网友热议。

首先, 从ChatGPT到Sora,AI迭代升级,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革新。但是,任何先进技术的应用都有两面性,AI的“副作用”也逐渐浮出水面。正如网友感叹:有时候,人工智能还是人为陷阱,真有点傻傻分不清。

2月底,知名音乐人包小柏用AI“复活”了女儿,女儿还在妈妈生日时唱了一首生日歌;3月初,商汤年会上,刚去世不久的创始人汤晓鸥以数字人的形式被“复活”,还来了一场“汤式风格”演讲;近日,有网友用AI技术“复活”李玟、乔任梁等已逝明星,引发讨论。

AI“复活”看似弥合了生与死的鸿沟,但并不能模糊生死边界。相反,它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正视技术背后的伦理和法律风险。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什么是生命,以及如何对待那些可能看起来像是生命的非生物体。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数字生命拥有高度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意识,也不能改变其本质上是一个由代码控制的“数字人”事实。

我们不能否定AI“复活”对逝者亲人带来的心理慰藉,但对这项处在探索期的技术仍需保持审慎的态度。

其次,亲人“复活”正在被商业化。在诸多个电商平台搜索“AI‘复活’”“亲人复活”等词条,瞬间出现千余个店铺推荐链接,商品标价从几元、几十元到上百元乃至数万元不等。有家属表示:无法容忍AI技术使亲人复活,对其极度不适,“我希望对方能尽快将视频下架,他们未征求我们同意,这是在揭伤疤。”人们心里涌现疑问:这种“复活”行为的伦理和法律边界在哪里?

AI应用之年,市场正在以各种方式探索AI赋能产业的途径。但是在生死之问下,人工智能会“正解”吗?

值得一提的是,在法律层面,AI运用也并非“法无禁止即可为”。当下,一些不法分子将AI换声、AI换脸等技术应用到诈骗中,受害者防不胜防。技术运用,应该在维护社会法治、保护个人权益和确保伦理底线的前提下进行。AI“复活”涉及大量个人信息以及家庭成员信息,这些敏感信息一旦泄露或被滥用,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有关部门更应加强管理监督,建立行业监管标准,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技术向前,我们的思考、监管、制度也要向前。只有如此,技术才能向善。

指导老师:刘颖

详见链接https://activity.cqrb.cn/qns/holder/details?id=174

上一条:2024年1月4日《重庆市老科协》:高教老协重庆三峡学院分会举办迎新年联欢会

下一条:2024年1月1日《新重庆-重庆日报客户端》:网评大赛4|“王婆说媒”,用诚意呵护幸福之花

关闭